当前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正在有序恢复正常。新冠疫情进入后时代,医药产业将会出现一系列结构变革和发展走势。
健康中国战略把慢性疾病的防治作为重点,符合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和中国人民疾病谱变化的实际情况。这个基本判断也决定了中国医药市场刚性需求的基本面不会因为本次疫情而改变,围绕刚性需求的有效供给不足将长期是我国医药产业的突出矛盾。因此,围绕以上重点方向的新药研发和高质量国产仿制药替代将仍然是中国医药产业的核心任务,这个基本逻辑长期成立。可以预期,后疫情时期,这些药物的新药审批进度会反弹性加快,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进口替代工作也将继续推进,带量采购和医保控费的预计时间节点也不会有大的改变。在疫情期间,制药企业的研发和临床试验受到很大影响,甚至被迫中断。随着疫情结束,需要对需求反弹进行预判,提前做好准备。
在疫情冲击下,出现了大量和疫情有关的弹性需求,同时伴随了严重的供给不足,暴露了我国的医药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明显缺陷。为了填补这些缺陷,必将产生新的增长点。但是,正因为是弹性需求,尤其需要区分哪些是短期需求,哪些是长期需求,切忌搞一刀切、闷头上。疫情反映出应急医疗防护物质和医疗器械供给不足,包括监护仪、呼吸机、消毒产品、血氧仪、口罩、手套等在内的产品需求猛涨。相关产业迎来短期繁荣。随着疫情进入后时期,急性需求必然回落,需要甄别哪些可能转化为长期需求。比如,由于疫情对公众健康防护理念的长期影响,家庭防护和企业防护相关的医疗产品可能成为大众日常需求品,比如口罩、电子体温计、空气消毒机等。另外,国家战略储备性的应急医疗物质和设备也具备长期需求的属性。
疫情反映出我国的传染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产品的研制能力不足,这将极大促进这方面产业发展,特别是针对新冠的诊断、治疗及疫苗开发是现在的当然热点。这个热点随着疫情结束也会回落,除非新冠疫情周期化常态化。但是随着国家对生物安全领域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和公众对传染病防治意识的增强,未来对于血液制品、流感疫苗以及抗菌、抗病毒类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可能加大,相关的企业和项目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这次疫情让公众认识到身体素质的重要性。疫情结束后,人们会更加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更高的生活品质。这有利于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保健品、健身器材等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和创新发展。另外,此次疫情防治中,由于没有特效药,中医药发挥了突出作用。疫情过后,中医药产业的临床应用水平和社会认同度可能会有所提高。
新冠疫情更深刻的影响还在于成为产业革命的助推器,加快了整个医药产业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进程。受到疫情影响,药物研发方式加快往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药物筛选和开发成为热门话题。另一方面,此次疫情也让临床试验的远程化监查和随访在实践中初试身手。受此次疫情冲击,制药企业更加重视工厂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与智能工厂有关的工业机器人、物联网等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这也有助于推动中国医药制造业向智慧制造方向发展。另外,疫情也加速了医药行业的远程数字化办公方式、营销方式、培训方式的变革。此次疫情中,互联网医疗成为疏解医疗机构压力的重要渠道,医疗数字化水平和患者对医疗数字化的认同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由此互联网医疗、医院医疗数字化以及全社会医疗资源的数字化配置将进入一个更加快速的增长阶段。